《中庸》读书心得

时间:2024-10-29 10:49:13
《中庸》读书心得(通用23篇)

《中庸》读书心得(通用23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庸》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庸》读书心得 篇1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中庸》读书心得 篇2

《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喜怒哀乐的情绪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安宁祥和无碍的状态,称之为“中”;如果情绪之发生时也能由这种“中”的状态控制,则称之为“和”。『中』的状态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状态,也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人对事物发出情绪能够用『和』原则来自制,则是最接近道的。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系统地阅读过《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书心得 篇3

初读《中庸》,才知《中庸》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它与《大学》不同,《大学》阐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在我看来,《大学》讲的是具体的大方面的外在的道理,而《中庸》则是讲求自身的中和,重在自身的修养,好似与外界无关,实则蕴含丰富的人生道理!

第一次上课老师便讲了天人合一和宇宙全息论。实在高深,我实在是听不太懂。单纯的阐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我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任何一个部分如果出现了不平衡,那么宇宙整体也会出现问题。这正如人的身体一样。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就在于中医讲求的是平衡,而西医讲求的是就病开药,根据病人的病开什么药。我自小生病都是吃的西药,一堆一堆的药片,加上不知道多少的副作用,不少的药在我身上已经不起作用了,因为身体里已经有耐药性,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就会喝中药。中医看病讲究通过整体来看,比如说感冒,西医就直接开感冒药杀死病菌,而中医不然,推断出是身体中有热,则开些清热的药来,所以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还有个现象,就是有的人一辈子病病怏怏的,不过还是长寿;有的人一辈子健健康康的,结果突然一下子得绝症病死了。这是为什么?病病怏怏的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健康,看起来不长寿,但是他们维持了自身的平衡,这也就是长寿的秘诀;而看起来健康的人,体内则不一定平衡,虽然不体现,但是一有表现则为大病。这就是《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其实读《中庸》时首先注意的是“中”、“庸”二字。原先认为,此二字意思为平庸。后来经过学习终于明白,中,就是不偏不倚;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平常也就是很少改变。这就 ……此处隐藏15589个字……然希望能够有人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孔子济世精神的教导下,孔门弟子中不少人在从政这条路上有过成绩。《中庸》提到子路问强,孔子从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角度回答,但背后的意思还是如何从政,如何用自身的刚强在政治的大环境下遵中庸之道而行;而“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安慰,毕竟“唯圣者能之”,否则孔子也不必不赞同长沮和桀溺的做法了。然而,在孔子极力提倡的等级制度的框架内,能够承担起“圣人”这个名号和相应责任的,也就只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而非出身卑微的庶民,因此即使是面对更广泛的受众去教授如何遵循“中庸之道”,也是为统治者储备“治天下国家”的辅助性人才。

总之,“中庸”的内容其实是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统治者,如何匡世济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样的“中庸”也是要有“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的诚心和能力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到了至诚至圣的境界,返归真诚的天性,也就如“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了。

  《中庸》读书心得 篇22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中庸》

先把“素”按“索”理解,“素隐行怪”就是专门追求稀奇古怪的人,即使后代的人会记住他,我也不会那样做。年少的时候好像每个人都有一个想与众不同的心。从衣着、行为,到言语,都会刻意的与别人不一样。至少我和我身边的人都属于这一类。就连开的服装店也起名叫“另类”,生怕别人不知道。我觉得只有心里有想法,想与别人不一样的时候,外表才会体现出来。年轻就不说了,可是结婚之后依然会有这个想法,就显得不太成熟了。我认为人年轻的时候可以愤世嫉俗、年少轻狂,这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可逐渐走向中年,有了家庭的时候,就不应该再继续以前的那种行为模式了。社会生活当中的与别人不一样,会造成两种情况。第一,很受别人关注,但你的人脉非常一般,甚至不好。第二,会招来嫉妒。所谓枪打出头鸟,这就是“no zuo no die”。

再把“素”按“平常”来理解,“素隐行怪”就是平常喜欢隐居,这种行为是比较古怪的。儒家是提倡入世的学说,如果喜欢隐,把隐当做一种追求,这就不是儒家所提倡的了。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人是喜欢隐的。不说跑到深山老林里隐居的“隐士”,就说在都市中的一种人,什么都不喜欢干,就喜欢在家里待着,有的人还美其名曰“大隐于市”,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宅男宅女”。我们也可以把他们的行为称之为“隐”。还有一种属于平常的隐,就是有能力当官不去当官。就拿现在来讲,现在的社会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那么你就应该出来当官就不应该隐,这才符合儒家的“达则兼善天下“的理念。

孔子说即使以上这几种做法可以被别人记住,我也不会那样做的。上面说的是不属于正道的。下面又说了一点虽属正道可没坚持住的。虽然知道中庸之道,并且也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没有坚持到底,半途而废。能这样做的人我觉得是没有认识到中庸之道可以给他带来的好处。我们坚持不到最后的原因往往是既得利益没有自己想象的多,没有给自己更多的时间,也没有坚持的更久。

然后孔子说到了,遵循中庸之道并坚守,即使不被外人所知,不被人理解和认同,也不后悔。能做到这样的就只有圣人了。儒家追求的是通过修身来达到立功,立言,立德。只要确定了自己的愿景,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坚定的沿着自己的愿景走下去。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如果你在行走的途中因为别人的看法,因为别人的观点,因为别人的言语而产生动摇,那么只能说你的心不坚定。我们虽然不是圣人,但是我们可以一点点努力去成为圣人。王阳明说“学可以至圣贤”,认识中庸之道,并坚定的奉行,这才是成为圣人的基础。

  《中庸》读书心得 篇23

学习了王老师主讲的《中庸》的教育思想,我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不素隐、不行怪。尤其我们学习传播传统文化的人,三五年的学习,都还只能说是入门阶段,千万不要素隐行怪,为了名利,去搞些稀奇古怪或者是华众取宠的事。要真正地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帮助学生老老实实力行好《弟子规》,每件事都认认真真去落实,而各种各样的花样表演,做形式,都是要尽力避免的。我们做传统文化,就特别容易流于形式,特别喜欢做面子工程,表面上看上去轰轰烈烈,实际上孩子们的德行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反而还长养了浮华,都是极不可取的。真正的传统文化是体现在孩子们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都彰显着孩子们的德行,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吸引别人的眼球,不是搞一些大型的活动去吸引新闻媒体的关注,给自己脸上贴金,而是让孩子们的良好行为感染着每一个家长,让家长们发自内心地点赞,称扬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知不觉地跟着学习,不断地修身,给周围的邻居作出榜样,为社会称道并传扬,这就达到了“化民成俗”,这才是真正地做传统文化。

第二、遵道而行,不忘初心。我们任何一个做传统文化的都会面临这样的考验。一开始参加培训以后,内心里充满了感动、激动,满腔热血,要利国利民,准备回到单位大干一场。可是真正行动起来,真的千难万难,因为不是每个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都在同一个层面上,我们会听到各种声音,不理解、不认可、嘲笑、指责、非难,都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自身的根基还不是很牢固,我们的内心里能不能承受住这样的压力,很多人都会在一年两后就打退堂鼓,真正能勇猛精进,坚持到底的只在少数。这种退心的想法,我自己都有过若干回,但是,只要抱着对自己不放弃的态度,一直坚持努力修学,一遇到问题,就潜心学习,就能把自己定在道中,不会轻易退转。其实越学就会越坚定,越学就会越觉得以前所遇到的困难其实不是困难,完完全全就是帮助我们历事炼心专设的一个情境而已。这样子,我们对任何境况都会充满感激,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怨恨。的确任劳容易任怨难,如果不能任怨,就肯定会半途而废,坚持不下去的。

第三、立大志,行小事。“君子之道,费而隐。”再高深的境界,也要从小处修炼。我们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往往学习上很精勤,每天在功课上花很多时间,却没有时间去处理一些繁琐的小事情,也许他认为小事情没有那么重要,还是学习传统文化,搞清楚生命的意义比较重要。可是,我们所学的东西其实样样都需要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去证得,不然那都只是知识,而算不上学问。比如,一心学习《中庸》之时,母亲打电话来了,跟你说家里发生极其细小的事情,你会不会生烦恼?会不会不耐烦地打断她?如果你这么做,你就已经不孝了,你根本就不具备学习中庸之道的前提。另外,对待学生也是,有时处理一个学生的思想问题,会要花费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一个半天,甚至一天就耗进去了,我一开始就会内心里很焦急,生烦恼心。后来才发现,自己每处理完一件事情,就会增长一些智慧,而且每一次沟通,都是自己临阵磨枪的好机会。一是考验自己的耐心,二是考验自己的慈悲心,三是考验自己的智慧。所以再小的事情都不是小事,小事情中蕴含有大道理,舍不得弯下腰来,从小事入手,就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也不可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哪怕是从书本中学到一些知识,也只是学个皮毛,反而滋长傲慢之心。而那么越是道行深的人,反而行在低处,所以高人不露相,就是这样的道理。

《《中庸》读书心得(通用2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