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读书心得体会15篇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师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师读书心得体会1一直以来,我对古诗文等经典都是断章取义,鲜学鲜用,用过即忘。即使教毕业班复习古诗文,也是如此应付。毕业班过后,一切诗文皆忘。为此常信誓旦旦,要利用假期恶补,要与学生齐积累……可是总搁浅于半途。试思缘由,皆因无内需。
今听杨淑芝教授讲座,单不说内容,仅从其年愈七旬,口齿清晰,头脑清明,就令人感慨万千。老太太国学经典娓娓道来,坚涩难懂的《周易》,经她旁征左引,日渐清晰。"相似育人″的教育教学理论渐渐浮出水面。"相似、易简、德圆″的过程中"成人成己″。阴阳自然之间"随姿顺势″、"以愚诱智″,做水一样的教师,行水一样的教育,研天地之学问……看似高深莫测的教学论竟然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厚德载物″之理原来如此。
边听边记,更在不停"百度″,这些耳熟的经典似曾相识,却不明其真正的含义。脑袋还停留在上句,杨老师已引入新句。只有不停搜索网络,搜索大脑的每个角落,不然自己跟不上杨老师的步伐。看似与教学无关的经典,却蕴藏深刻的哲理,听着听着,蓦然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这或许正是国学经典之魅力。
随着教学之路上的不断前行,我越来越觉得汉语之博大精深,故开始探寻《汉字树》中字根字源。因古汉语不扎实,故边看注释边听《史记》。因感古诗词之精妙,故下载《诗词歌赋》,闲来随看随悟……今与杨教授相比,甚感汗颜。为用而学怎比杨老博学专攻之大义?
国学之德在于明,国学之魅在于省,国学之魂在于承……由点及面,深研之,必有成!
老师读书心得体会2有人说:做教师是最苦的,也是最傻的。也有人说:当教师,千万别当小学教师,披一身粉笔灰,陪一群毛孩子,简直就是一孩子王。所以,你也许会问,教师的幸福从何谈起?做一名小学教师更是谈何幸福?但是,今天站在这里,我要坚定地说:风物长宜放眼量,教师生涯最幸福。
记得刚来的那会儿,因为我第一次教五年级,面对一群整天叽叽喳喳的孩子,我真的不知所措。班级管理常常顾此失彼。
还记得在讲第一堂公开课,我有点儿紧张,教学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听课的领导和老师却给了我中肯的评价和建议,使我倍受鼓舞。我当时想:作为教师队伍里的一员新兵,经验不足,却得到了组织的信任,个人简历领导的关心,还有同事们的热心帮助,这让我感到工作是幸福的!
大家都知道,身为教师的我们,有被人误解的时候,有被学生气急的时候,也有被成堆的琐事困扰的时候。但是,当我面对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笑脸时,我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清晨,当我迎着第一缕阳光,迈着从容的脚步踏进校园时,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跑过来,亲切地喊老师好!,我的心里是那么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一个课间,一名学生刚走出教室又跑了回来。她神秘地从小兜里掏出一盒润喉片,激动地说:老师,这是送给您的,保护嗓子,您就不会每天咳嗽了!我接下这一盒润喉片,感觉沉甸甸的。因为那是一个学生对老师表达的最崇高的情意!那一整天,我都被一种幸福感包围着。
在被学生感动的同时,我同样也被身边的老师感动着:每当我看到他们护送学生放学时的担心,看到他们带发生意外的孩子去看病时的焦急,看到第二天他们看见学生平安进课堂时的笑容......我学会了,更懂得了肩上的责任,所以我要说:能和这些优秀的老师一起工作,我很幸福。
我喜欢走在路上,听学生们远远地面带微笑叫我一声孙老师我喜欢登上讲台,看台下几十双期待和信任的目光;我喜欢拿起粉笔,为年幼无知的学子导航,为他们开启智慧之门,帮他们点燃理想之灯。而他们也在影响着我,他们丰富着我的生活,他们美丽着我的人生,他们让我更深的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幸福。
我本是一个极平常的人,因为做了一名老师,我的人生才有了不平常的意义。看看我的身边,同龄教师们把青春札根于三尺讲台而无怨无悔;中年教师们将家庭搁置一旁,而全身心地扑在教学工作上;老教师如一头黄牛埋头苦干而不知疲倦。许许多多人的事迹在激励和鞭策着我,他们就这样默默地毫无怨言地辛勤耕耘着半亩方塘,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老师读书心得体会3在假期中,我抽出时间学习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书籍《做最好的老师》,这其中记载了他30年的教育教学精华。书中说到“做最好的自己”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对于已经工作12年的我来说,好的教育教学著作会成为我事业路上的路灯、航标,迈着他们成长的步伐,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未来路。
打开书,一页一页地翻阅,细细地品味,总是收获颇多。简单的字眼,诉说着老师与学生之间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凝聚着师生之间那纯洁真挚的师生爱,我多么渴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爱”,那是心灵的净土,是人生的享受。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书中说到“大凡有事业心的年轻人,在刚踏上工作岗位时,都热情有余而思考不足,自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而干劲冲天,却很少想过其他将遇到的挫折、教育规律、教育理论、前人经验等等”这些说的很符合现在的我,有工作热情、干劲十足,却不曾想过那些未知的事。通过阅读,我明确了自己不应该自以为是,该虚心面对任何一件事,不要总以为自己怎么怎么样,应从实际出发;对于教学规律,应在自己摸索的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发现已有的现成规律,学习怎么驾驭课堂,怎么引导学生学习;对于教学理论,我只是简单了解一些关于新课改的理论,具体到实际中还不能灵活应用,因此应多读书,大胆尝试到教学中,虚心请教“前人经验”,多听、多看、多读、多学。
“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前提,是教育者的高素质”,“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培养”。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能力、志向、才干,首先教师应该有能力、志向、才干,这样才能去教育培养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素质。该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呢?书中说到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而言,阅读量实在有限,另外由于刚毕业,对所教知识体系完整性掌握的不够,专研分析教材能力有限,因此更多的时间用在备课上,而没有时间去看其他书籍。据我了解“老教师”均有看书的好习惯,跟他们聊天时,无论是言语还是话题内容都让人感受到他们知识的渊博,我想这就是读书的好处,了解国家实事、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更多的是关于的地理的书籍中涉及到的美妙言辞,充满意境的图片,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对于写作,我更感羞愧,如今科技的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想要找到什么都能搜集到,所以就很少写过属于自己的作品。
李老师对 ……此处隐藏11347个字……》一书,学会怎么样写读书随笔,当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那些在阅读时引发的思考会更加深入、全面、透彻,甚至会引发一些阅读时不曾有的思考,阅读就获得了另外的奖励和收获。我也要试着把我看过的书所产生的感想一一写下来,做好摘抄记录。读书笔记不能全盘照搬,在记录最重要的核心观点之后,就可以进行概括提炼,对作者的观点作进一步的梳理和理解。而这些概括提炼的语段就可以直接拿来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了,也许刚开始不尽人意,久而久之,一定会有收获与提高。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但我一定尽力。
刚开始我会学着别人,看大家们怎么做,看什么,做什么,等我也博览读书,会思考,会把所看所想都写下来,我想我的思想境界就又上了一个台阶,当一个真正的名师,当一个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做一个问心无愧的合格的人民教师。
老师读书心得体会14这段时间,我主要阅读的书籍依然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其实从阅读之日算起该有一年的时间了,可到今年才将此书读完,不是我懒散悠闲,而是每次看完一个故事吸收完一个教育精华后总得花上好一段时间去消化,去反思自己,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将所读所学所悟的东西用之教学,我的学生才能从中获益。读完此书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伟大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总能用很贴切的语言来解读我们教师的内心,他总能站在我们的立场去为我们解惑,每次阅读后,我总种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个学期在教学上带给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后进生,针对后进生的问题我看过不少书,也听取过不少名师的意见,可自己总跳不出那个死角,表现得太过于激进,对于学生的优异成绩表现得过于兴奋,对于那些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却缺乏冷静地分析。到
底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在书中有一章节专门是针对后进生问题的,这个章节在读完一遍后我收获不多,可在我一次次教育失败后我总会再次翻阅,发现每次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现在我常问自己:作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
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每个学生上着同样的课,问着同样的问题,布置同样的作业哪怕,补差也没有分出个差别。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也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在捧着教育名著或其他有益的书籍?所以今后,我要想要求学生多阅读必须从自己做起: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想只有读得多,学得多,悟得多,才能将最好的教学奉献给自己的学生,才能将最新的教学理念灌输给我的学生,最终我才对得起我的学生。
老师读书心得体会15因为喜欢畅游书海,所以不管走到哪儿,我都会先找到当地的图书馆,办一张图书证,一逢周末便扎进图书馆,早出晚归。
年少时,酷爱读小说,有道儿女情长的言情小说,像《我为歌狂》《谁偷走了我的奶酪》;也有诉说刀光剑影的武侠小说,如古龙的《武林外史》;还有发人深省的世界名著,似《飘》。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心理、教育类书籍便成了案头常见书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便是其中一本。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共包括七章,作者尹建莉女士既是一位妈妈又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而书中内容大部分取材于她和女儿的日常交流。在这部著作中,她经常从一个母亲的角色进入问题,却始终以专业工作者的学识和态度来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阅读此书让我受益良多!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是第一章,它让我知道:对孩子要承受的痛苦应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过分缩小,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快乐为前提。“脾气不好”在家长身上可能只是个小毛病,可它给孩子带来的却会是个大恶果……书中所说的事情都是我已经亲身经历的事情,然而对比之下,相形见绌。比如,我会在孩子打针时,骗他“一点也不疼”;“逗”孩子时,可能开怀了自己,却给孩子带来了羞辱、担忧和失落;因为自己的“脾气不好”,不仅让孩子变得脾气暴躁,自卑怯懦,也让孩子身心俱伤,而在犯错后屡教不改,一错再错。作为母亲,我不懂我的儿子,而作为老师,我又不懂我的学生。
看完“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这一章的内容,我突然了然: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而苦恼。儿童学业落后的原因,常在于他没有学会思考。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是:课外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上小学时,我属于那种不需要花费什么工夫在功课上也能考得好成绩的学生,可年级越高越会力不从心,而这跟我那少得可怜的课外阅读量不无关系。对于这一点,尹建莉老师在书中也提到过。
关于阅读,尹建莉老师强调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他目的。当然,阅读有好坏之分,但这里的好坏绝不是以“有没有用”为区分标准,而是以“孩子的的兴趣”为核心要素。在书中,她谈了自己心目中的好坏阅读的几个特点,其中说到“好阅读在乎读了多少,坏阅读计较记住多少”时,她提到:书中的具体内容根本不需要孩子专门去记忆,即使他把三个月前读的一本小说的主人公名字都忘记了,也不能说他白读了。她打了一个既形象又让我印象深刻的比喻,三个月前阅读的书正如三个月前的一顿美餐,尽管我们可能根本不记得当时自己到底吃了什么,味道如何,可当时可口食物里的营养的确被我们吸收了。
此外,关于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她认为: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读书亦然!而我亦深以为然。……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评价《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能让家长、老师以及那些关心教育的人从中得到教益。我想,的确如此。这正如我坚信阅读不仅对孩子重要,还对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同样重要一般。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