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

时间:2024-10-29 10:32:46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汤姆·索亚。汤姆·索亚是个聪明、活泼、富于幻想、有正义感的男孩。他去过坟墓、当过海盗、去鬼屋寻宝、救过人等,这些你们可能觉得这没什么,可对我来说的话,他就是一位大英雄。你可能要问:“为什么,因为我很胆小,没有勇气,所以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大英雄。

有一次,我晚上出去买东西。我走着走着,把一座石像当做游走的鬼魂,我吓个半死,就跑,我奔跑的速度简直比刘翔还快。跑了几秒钟,我回头一看,自言自语地说:”原来是一座石像。我又继续走。我突然一停,听到一阵阵阴森的声音。我往声音的方向过去,一看,说道:“原来是他们在看鬼片。”我一会儿把人当成僵尸,一会儿把狗当作蛇……不过,我还是顺利地买完东西回来。

有一次,我在一个地方玩。突然一个足球进入了我的视野。“砰”,随着这一声,一位阿姨的玻璃碎了。她出来了,向我走过来。因为那个踢足球的人不知怎么办,就躲在垃圾桶后面,这个地方只有我一个人在这,所以向我走过来。她说:“为什么弄碎我家玻璃!”我不敢说真相,怕那位人打我,所以就不说。她说出了许多的话,说得我比做的还要难受。

如果我有汤姆·索亚的勇敢,就不会那么胆小;如果我有汤姆·索亚的勇敢,就不会被别人误会。我发誓:“我一定要像汤姆·索亚一样勇敢,让我远离胆小,不会被人误会,走向勇敢的方向!”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550字3

读完马克土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不禁感慨万千,浮想联翩,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字眼;正直,勇敢,真诚,友谊,人性,人道……高尔基曾说:“谁要是不会爱,谁就不会理解生活。”生活如此美妙,我说:“美从爱中来。”

汤姆和他的小伙伴踏上杰克逊岛,拥抱自然,睡在草地上,看小虫子爬,看蚂蚁搬蜘蛛,看金龟子滚粪球……他们爱,爱这快乐温馨的大自然!

沉寂已久的杀人案即将审判,汤姆的内心饱受煎熬,在大是大非面前,汤姆明知会被凶恶的印第安残忍报复,也要出庭作证,解救波特。他爱,爱这善良无辜的好人!

迷失在洞中,汤姆沉着勇敢地面对一切,在死亡与恐怖的威胁中,他们表现出的那种毫无杂质的人性特征与高尚纯洁的友情,像一盏明灯,引领他们走向光明。他们爱,爱这绚丽美丽的生命!

泰戈尔说:“爱是人类心中不灭的火焰。”

看!自身残疾的张海迪,拿起银针,为人治病。他在日记中写道;“记得马克思说过,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也是幸福的,我想做这样的人。”这是爱,人性的美丽。

看!“那夜梦见母亲来,摸我的前额,说:‘热得很,吃几口药吧。’她手里端着药杯叫我喝。我看那药是黄色的水,一口气喝完了。梦中觉得是橘汁的味儿。醒来只听得窗外海风如吼,翻身又睡着了。第二天,热便退尽。”冰心思念母亲成病,又因梦见母亲而愈。这是爱,人性的美丽!

看!《月迹》中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嘿!’”又告诉大家:“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奶奶的想法、做法是无私的。这是爱,人性的美丽!

人人都爱美,人人都追求美,美就从会爱开始,美从爱中来!

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550字4

这几天,我了一本颇有趣味的书——《汤姆索亚历险记》。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杰出的幽默讽刺小说家马克.吐温。曾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当过兵。他的代表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密西西河上的日子》、《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书中的主人公汤姆,是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的典型的美国少年。他和野孩子哈克贝里.芬做出了许许多多令人捧腹大笑的趣事。如汤姆因做错事,被姨妈罚他刷墙,他竟然让枯燥无味的刷墙工作变为十分快乐的“游戏”。不但让别人心甘情愿替他工作,还主动送他礼物;后来,他和乔埃、还有哈克贝里.芬一起逃到海边的荒岛,人们无论怎么找也找不到他们,便以为他们被淹死了,在教堂为他们举行丧礼,而他们却在教堂钟楼上偷着乐。这些举动虽然不能给我们做榜样,但是他们为了正义,毅然挺身而出作证人,拯救了无辜的“罪犯”——莫夫.波特。顽皮之外,居然还破了一桩谋杀案,成为众人钦佩的小英雄。

童年是快乐的,这种童真时代一旦过去就不会再来,长大以后偶尔想起也只是一种甜蜜的回忆。可无论你童年时代是痛苦的,或者快乐的,回想起来你一定会很开心。我眼中的童年似一簇芳香四溢的花朵,如一首诗歌,更像那惹人喜爱的紫葡萄......

看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我真羡慕汤姆能有如此的经历,有这样快乐的童年。这本书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回味无穷。同学们,让我们充分享受童年带给我们的欢乐吧!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 篇2

马克·吐温是世界礼貌的小说家,他擅长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所以他的作品被世人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主人翁汤姆是个有梦想有抱负也有烦恼的男孩,在马克·吐温的笔下汤姆以其栩栩如生的顽童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它描述的是以汤姆为首的一群孩童天真浪漫的美国生活。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条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他们作了种.种冒险来改变自身的环境。

汤姆的父母早年就去世了,寄养在姨妈家里,在姨妈眼里,他是个捣蛋将军,而自我却又情不自禁地喜欢这个孩子。汤姆本人则是一个天真活泼又调皮的典型美国少年,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自我想要的影子:聪明、勇敢、正直、乐观。在那个年代,汤姆有一点叛逆,有一个梦想就是去当绿林好汉。在他们的头脑里,强盗就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盗”,“血手魔王”,“海上霸王”,这都是孩子们向往的头衔。在此次冒险中,他们完成了自我的心愿,而汤姆成了这三个离家出走的孩子的领袖。逃到荒岛后,人们以为他们淹死了,正在为他们举行丧礼时,他们却回来参加自我的丧礼了。小汤姆的故事是一个个令人废寝忘食的故事。在主日学校里,他是顽皮,惹教师头疼的问题儿童。周末被罚刷墙,汤姆竟施出诡计,不但让那些男孩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为他的“俘虏”,还自动奉上谢礼。去墓地探险,他目睹了一齐凶杀案,在无辜者即将遇难时,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证凶手卓依。成了一个不起的英雄。

去郊游,他救了自我和小伙伴佩琪还找到了真正的属于自我的宝藏。汤姆·索亚的作为,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一个孩童所能经历的一切,在汤姆的身上我们能看见许多人童年 ……此处隐藏15439个字……民工;有人因怕被讹而不扶摔倒的老人;有人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说出一些违背良心的话;有人甚至对被汽车碾压的小孩熟视无睹……《三字经》的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有些时候,成年人确实应该反思我们最初的善念到哪去了。虽然有时候社会是混浊的,没有像小孩的世界那样纯真,但是我们也应该努力保持住自己内心的善念。

同时,我认为汤姆体现出的冒险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中华民族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像是长城、故宫、秦兵马俑、京杭大运河……在当时生产力和技术都落后于现在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建造出这些伟大的建筑的呢?我想这和冒险精神是分不开的。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思维定势是比较严重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需要学生提高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像是国家提出了有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这就需要提高我国产品的科技含量。而每一次的技术创新经历就像是一次大冒险,我们只有敢想才能敢做,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有冒险精神。

最后我想谈的是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就是汤姆在揭露了印第安乔的罪证后不再为内心的秘密而苦恼,但是他却发现自己喜欢的女生贝基不来上学了,于是郁郁寡欢振作不起来,而她的姨妈却认为汤姆是生病了,于是就用各种偏方来治疗他。

这一情节让我想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里面的小团圆媳妇来到婆家后郁郁寡欢,婆婆认为她生病了,便请巫女来跳大神,给她用各种偏方但就是不请医生。但是两个故事的结局却不一样,汤姆给猫喂药让姨妈醒悟,但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死。我想这都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定反映,两个不同的国家,故事一个发生在十九世纪前期,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期,但是人们的思想却有相同之处,虽然是愚昧的思想,但这种世界上各国之间的联系让我感到惊喜。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 篇11

《汤姆·索亚历险记》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顾。故事围绕汤姆·索亚和一群孩子追求自由生活和冒险展开,成功塑造了汤姆这个聪明机智、调皮捣蛋又勇于冒险的孩子形象。笔调快活温和,语言诙谐幽默,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作为教材中的名著选段课文,本文“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现形式无疑是一种创新。作为一篇编排独特的略读课文,本课导读要摒弃精到的讲解,重在引导学生抓住故事情节与汤姆·索亚一起历险,感受阅读的快乐。

一、读封面,期待“历险”

解读:一部小说的封面应该包含丰富的信息,比如作品的名称、作者的姓名,以及与某个精彩情节相映照的插图等等。拿到一部小说,读者也往往是首先被封面吸引,并通过读封面初步感知作品,产生阅读期待。因此,有效的名著导读,用好封面是第一步。

策略:这部小说的译本很多,老师应该选择封面构图醒目、主题鲜明的译本,让学生第一眼看到原著时眼睛就一亮:哇,这本书一定非常有意思,我真想赶快读一读!从而迅速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教学时老师可以出示原著,让学生说说从封面上读出了哪些信息,再猜想小说的主人公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经历了怎样的危险。

二、读梗概,走进“历险”

解读:课文首先呈现了故事的梗概,十几万字的小说被浓缩成寥寥百字,对人物、情节和环境都进行了高度概括性的介绍,且字里行间处处潜藏着动人的悬念。这一编排,是为了让学生抓住关键,整体把握名著的内容、故事的进展和结构,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习浏览、了解事件梗概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高年级阅读目标。

策略:通过读封面,学生已经具备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候老师抛出问题: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在三分钟之内读完这本书,并大致了解汤姆经历了怎样的危险?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阅读整部作品时,浏览前言或梗概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把握主要内容和结构,同时也能引发我们产生更多的疑问,期待在作品中获得答案。

故事梗概的导读环节可以这样设计:首次速读,试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读梗概后的感受→二次浏览,用小瓣题概括汤姆的五次历险→再次浏览,从中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读一读,找出情节之间互相矛盾的地方或自己的疑问,在课文边上作批注→交流,体会梗概部分语言的凝练与结构的完整,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惊险。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想与汤姆一起历险的热情,为后面的阅读作铺垫。

三、读片段,感受“历险”

解读:第二部分是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梗概中不足百字的内容,在马克·吐温的笔下却能展开如此丰富细腻的情节,刻画出如此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这个片段中,波莉姨妈和撒切尔太太的悲痛绝望,笼罩在小镇上空的悲痛、凄惨的阴影,都因为汤姆、贝琪出人意料地回来而烟消云散,悲与喜的强烈反衬使故事充满了喜剧气氛;而这次历险情节是以汤姆夸张与吹嘘来呈现的,一连串的“如何”再现了曲折的情节,把汤姆刻画得淋漓尽致,小主人公顽劣却又不失勇敢智慧的形象跃然纸上;法官为了避免其他孩子去山洞探险,找人把山洞封住,却歪打正着地把真正的强盗乔埃困在了洞中,这样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把这个详写的片段和略写的梗概对照起来读,不由得让人折服于作家敏锐的观察和传神的语言,感受到这部经典的语言魅力,这也正是编者的编排意图所在。

策略:老师可以用“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的情节”作为话题来引导。学生围绕话题浏览精彩片段,了解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找出这个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对照梗概中的悬念自由阅读片段,关注、感受汤姆的此次历险。

引导学生交流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对作品的兴趣点不同,对情节的感知也不同,只要能通过把握情节,品味出作品语言的精妙、行文的巧妙、人物特点即可。

四、读原著,深入“历险”

解读:读梗概,等于是让学生跳出作品,站在风景的高处看全貌,形成整体印象;读片段,则相当于把学生引到某一处风景,指导他们细细观赏,感受风景的特色。但是,完整的风景是怎样的?欣赏风景的过程体验是怎样的?还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走一遭才行。因此,我们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完整地读原著,跟随主人公汤姆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经历种种危险,一起困惑,一起思考,一起成长。这才是真实有效的阅读。

策略:为了将阅读落到实处,我们可以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开展一些读书活动。比如:

1.聊名著:可以聊书中的人,谈谈对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也可以谈其他你感兴趣的人物,还可以介绍人物特点,让其他同学来猜他是谁);可以聊书中的情节,说说最有意思的是哪些情节,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也可以聊书中的环境,说说小说中哪些环境描写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2.学表达:可以围绕“在这部小说里,你找到了你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吗?你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个话题,就整部作品或某个章节写读后感。也可以小组合作,选择感兴趣的部分改写成剧本并表演,写作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还可以针对小说中没有写到的,而自己又很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补写。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